电车是工业倒退的标志电车是工业倒退的标志。
首先我们之所以放弃燃油车,是工业技术一直没有突破所导致。
进口车价格越来越便宜,而国内生产成本越来越高,技术还落后。所谓弯道超车,是我们并没有在发动机
、变速箱、底盘汽车的三大件上提升,直接绕过了这三大件,跨越到了电动车。未来回补这个基础材料跳空高开缺口时,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。
电车可以说毫无技术含量,电池有专门的生产厂家供应,各个品牌只需要像手机一样组装。
任何不沾边的企业都可以生产电车,本质上是小时候玩具车的放大版。
关于“电车是工业倒退”的争议不断,有人认为电动车绕过了燃油车的核心技术,不过是“玩具车的放大版”。然而,这种观点忽视了电动车产业背后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。以下三个常见误解,亟需被重新审视。
误解一:“电车技术落后,只是绕开燃油车难题”
燃油车的核心是发动机、变速箱和底盘,但电动车的核心早已转向电池、电机和电控系统。以电池为例,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55Wh/kg,续航超过1000公里;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,解决了安全与续航的平衡难题。这些技术突破,绝非“组装”二字可以概括。
更重要的是,电控系统涉及复杂的软件算法,特斯拉的Autopilot、小鹏的XNGP等技术,将汽车从机械产品转变为智能终端。这背后是AI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的深度融合,是燃油车时代无法企及的创新维度。
误解二:“任何企业都能造电车,门槛低”
表面上看,电动车供应链成熟,电池、电机均可外购,似乎“造车如拼积木”。但现实是,全球电动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:2023年,威马、爱驰等新势力因技术或资金问题退出市场;即便是特斯拉,也曾因4680电池量产难题多次推迟Cybertruck交付。
真正的门槛在于**系统性能力**——如何将电池、智能驾驶、用户生态整合为差异化产品?如何通过规模化压低成本?这些问题考验的是企业的全产业链布局能力,而非简单的组装技术。
误解三:“跳过燃油车技术,未来代价更大”
燃油车的技术积累固然重要,但电动化是应对能源危机与碳中和的必然选择。国际能源署(IEA)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占比突破18%,中国更以60%的市场份额引领全球。传统车企如大众、丰田纷纷投入千亿转型电动化,正是因为看到了技术趋势的不可逆。
至于“基础材料缺口”,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布局:锂资源开发从矿石转向盐湖提锂,钠离子电池技术逐渐商用,固态电池预计2030年规模化量产……这些创新正在填补所谓的“技术缺口”,而非被动等待代价。
电车不是终点,而是新工业革命的起点
将电动车贬为“工业倒退”,本质上是将技术变革简化为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。实际上,电动车与燃油车并非对立,前者正在推动材料科学、能源革命、智能技术的全面进步。正如蒸汽机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,电动车或许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催化剂。
与其纠结于“是否倒退”,不如思考: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拥抱这场变革?
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,用于个人学习记录,可能对您有所帮助,仅供参考!
